期累计增长6.47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49亿美元,比“十五”期间累计增长1.67倍。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至2009年底,全市工商登记在册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12家,是“十五”期末外商投资企业594家的1.7倍,年均增长14.25%。全年新签约进园区项目56个,合同投资总额395亿元,是“十五”期末投资额34亿元的11.62倍,年均增长84.62%;新开工项目92个,投资总额367亿元;竣工项目85个,投资总额53亿元。
(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全面完成了全市林业体制改革、新一轮机构改革和第四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不断转变。电子政务建设继续深化。进一步理顺市与区财政、环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市场、流动人口、土地储备等管理体制。加强了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制度建设,切实抓好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矿权管理、规划审批、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反腐保廉工作,社会各界对市政府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的总满意度排名全省第5位。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投资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力度加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启动,社会保障、金融、外贸等领域的改革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减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明显,教育、文化、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
(九)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支出稳步上升。城镇居民生活总体由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37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45元,增长6.7%。预计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72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47.8%和41.8%,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24200元,比“十五”时期增长46.6%,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2.5和29.6平方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末的28.36万人减少到20.3万人。2009年,河源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8亿元,同比增长15%,是“十五”期末60.12亿元的2.37倍,年均增长24.10%。2010年1-8月,河源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2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加快4.0个百分点。
(十)教育领域率先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完成了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市技工学校、市理工学校、东源县东江中学等学校的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度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基本持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参保任务,城乡低保居民实现了应保尽保。至2009年末,新型城乡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299.68万人,参合率为85.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251.67万人,参合率达到95.4%。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人数分别增长5%、5%、11%、5%、21%,增幅创历史新高。扎实有效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明显下降。举办了建市2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和中国首届客家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成功举办了第23届世界客展大会。
河源经济与社会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一)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河源市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格局与增长模式深度调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这种新格局给河源市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机遇。河源市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后发优势”,在一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和升级。尤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劳务输出,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二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为主转向需求约束为主,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河源市与发达地区和国内大市场接轨。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河源市进一步承接大珠三角和国内外的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宏观战略将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国家和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河源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活力。
第三、从省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广东进入人均GDP6000-10000美元发展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继续推进,有利于河源市经济加快发展;全省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河源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传统服务业的提升及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双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省对山区尤其是生态发展区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将进一步凸显河源市的区位、生态、资源、人文和后发优势;
第四、从河源条件看,“十一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和超前完成,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动工,为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广河、河紫、大广、粤湘、昆汕五条高速公路及惠州至河源城市轻轨的建设通车,将使河源市区位优势得到历史性提升,河源市将全面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万绿湖直饮水项目的建设将使河源市财政状况得到巨大改善;汉能太阳能薄膜电池、中兴通讯、河源电厂二期、雅芝2.5-3.5代液晶面板、东江商贸物流城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壮大河源市经济总量,增强河源市发展后劲;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在河源市召开,使河源市的对外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河源市一定要紧紧抓住和利用好以上种种重要机遇,力争思路高超,行动敏捷,举措多样,生态优先。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践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在创造河源“十二五”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新阶段。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全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和不太稳定的外部环境将使河源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二、从内部环境看,《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对河源市的环境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