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欢迎您! home.gif设为主页  home_favico.gif添加收藏

相关栏目

  热门
  杂志期刊




首页 信息内容
外资收购民族品牌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һ)
2011-01-11 15:26:51 来源: 作者: 【 】 浏览:7985次 评论:0

    民族品牌,顾名思义,也叫做自主牌,国产品牌或中国品牌,是指由中国(本国)企业原创,产权归中国企业的品牌。

    IT行业的联想、电器行业的海尔、化妆品行业的瑞仕莲、贝雅诗顿,乳制品行业的蒙牛、网络行业的阿里巴巴、体育用品行业的李宁、汽车行业的奇瑞都是中国的民族品牌。
可是,随着12月6日丁家宜“远嫁”科蒂,市场关于本土品牌被收购的担忧重燃;而此后,国内的本土化妆品品牌就只剩下佰草集了!诸多业内人士甚至声称,这次收购或掀起第三轮国产日化收购热潮!

    那么,外资收购民族品牌企业,究竟是民族品牌发展的机遇还是挑战呢?在我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耳熟能详的民族品牌已经易主了呢?

观点一:“民族品牌”该卖就卖

    12月6日,全球第一香水制造商、第五大化妆品公司科蒂集团与中国本土品牌丁家宜正式宣布双方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双方预计交易将于2011年1月完成。

  这些年来,反对外资收购者津津乐道的例子,不算起来有美加净牙膏、中华牙膏、活力28、南孚电池、小护士、乐凯胶卷、乐百氏等。人们认为,当这些品牌落到了跨国公司手里,将即刻打入冷宫,或者逐步使其消亡。实际情况是,南孚电池直到现在仍是国内领先的电池品牌;乐凯胶卷只卖了20%的股权给柯达,年初柯达已将股份转让给一家中国民企;乐百氏的逐步沦落,其实是败在了同为达能掌控的娃哈哈的手下。

  “外资会为了消灭中国民族企业而恶意收购民族品牌”,这是“亡我之心不死”陈词滥调的经济版。收购民族品牌的企业都是外资民营企业,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如果因为收购中国的企业而业绩欠佳,外国政府也不会给任何补贴。外资企业如果真是为其国家利益打工,收益和风险未免太不对等了。在市场经济当中,品牌的兴亡盛衰太正常不过,秦池、爱多、巨人、三株、太阳神、亚细亚、科龙、三九、托普,外资并购充其量只是众多“死法”里很不重要的一种。

“危害国家安全”是无稽之谈

  民族品牌被外资收购将“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很多经济民族主义者的主要说辞,在06年凯雷对徐工的收购中,这一说法一度喧嚣尘上,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被拒作为“美国政府因国家安全直接干预企业”的例子。然而,美国人对中海油国企身份的忌惮却被众多媒体避而不谈。最近,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意欲抄底悍马民用部分,我们没有看到美国人的恐慌,尽管悍马本身是美军备供应商。

  要求对外资并购民族品牌进行国家安全审查的呼声不绝于耳,商务部专家就此表示:国家安全审查的标准目前来说还比较模糊,但涉及到国家安全审查的案件范围其实很小,主要是军事安全、国家信息安全的领域。的确,在引起中国人敏感的“民族品牌外流”事件中,被收购企业不仅与军事、信息安全无涉,而且大多集中于民用、日化及食品领域,与国家安全实在无法扯上关系。一些固执的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把国内品牌卖光,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自然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只要不禁止国内创立新品牌,只要卖掉国内品牌有利可图,那么国内品牌是永远卖不光的。

收购造成的“垄断”并不可怕

    无可否认,在外资并购中,通过收购民族品牌而消灭竞争的情况并不鲜见,如强生和联合利华在中国收购民族品牌,都是为了给自有品牌扫清道路。也正因如此,“防止垄断”的呼声在外资收购民族品牌的时候一再响起,否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理由也正是“防止垄断”。实际上,且不说可口可乐在软饮料市场并不能通过收购汇源而达到垄断状态,即使已经达到,也无需过分担心。市场自行制造的垄断被称为“非强迫性垄断”,并不能禁止竞争者的出现,正如即使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它也不能禁止其他厂家生产果汁。这种垄断是有效率的,它必须考虑潜在竟争者的挑战,可口可乐即使收购汇源,其果汁产品也不可能大幅提价或者降低品质,除非它乐意被新晋厂商击败。

  只要不禁止新的企业加入竞争,任何垄断都不足为惧,美国人曾经担心的微软垄断,早已随着互联网时代google的崛起而不再重要,AT&T、IBM都曾是反垄断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他们的垄断地位却随着移动电话和PC的兴起终结。历史经验证明,只有通过政策等强制手段禁止挑战者加入的垄断才是值得担心的,因为在权力的保障下,垄断者免于竞争,可以自行调整价格和生产决策,因此,真正导致严重后果的垄断都是市场之外的力量制造的。

民族品牌无需政策扶持

 “保护民族品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呼吁者甚至强烈要求将这种保护落实在具体的政策举措上,因为“中国的民族品牌已经被蚕食得差不多了”。然而数据显示,跟世界平均水平比起来,中国的民族品牌被卖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中国是这20年来,外资最乐于直接投资的市场,外资要进入其他国家投资时,有75%是采取并购方式进入,但在最多外资直接投资的中国,并购占直接投资的比例却不到两成。

  民族品牌透过资本市场融资,就有可能被国际资本收购。如果既想在资本逻辑下做大做强,又不想被收购,仅有一途,就是不走市场融资之路,靠国家产业政策扶持,银行提供资金,这是很多经济民族主义者心仪的模式,也正是许多国企所采取的模式。然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并非源于国家保护了某些产业,而来自放弃保护,开放竞争。我们必须看到,政策扶持往往成为滋生落后和低效的温床,在权力保护下垄断,在垄断保护下低效,正是我们经济的问题所在。“民族品牌”只能走品牌并购之路,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最理想的选择。

“民族品牌”概念不必太当真

    在人们都在为“民族企业”这个词而激动甚至愤慨的时候,可曾想过,这个内涵与外延似乎都无比清晰的词汇,在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今天,却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伪概念”。比如什么是民族品牌汽车?按产地吗?零部件在中国制造的就是?别忘了,捷达的国产率超过了90%,连奥迪A6的国产率也已经超过了65%。而人们常说的民族品牌比如比亚迪F3、华晨骏捷,用的可是三菱的发动机,更别说车里面那些多如牛毛的日本电子元件了。

    按公司老板的国籍、公司注册地来界定也不靠谱。在达能和娃哈哈之争中,慷慨激昂呼吁保护民族品牌、限制外资进入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其实早在1990年代已与达能联姻,其女儿等多名家人都有了外国国籍,并在国外注册了多家离岸公司;立志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吉利集团,也是由在国外注册的离岸公司控股的;上一次“保护民族品牌”的主角汇源同样如此,它是在凯曼群岛注册,在香港上市,原有的股权大概有40%左右已经是外资。实际上,人们说一家企业是“民族品牌”,一般只发生在和外资的并购过程当中。换言之,“民族品牌”不是否决跨境并购交易的理由,而是品牌所有人多要对价的筹码,不值得旁观者过分紧张。

    总之:当国际粮商进入中国的时候,经济民族主义者很紧张,担心中国的粮食安全被破坏;当高盛宣称要在中国养猪的时候,经济民族主义者又再次紧张,担心中国养猪产业被其垄断。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听到“外资”两个字就紧张,那么外资的任何举动都可以和“阴谋”联系起来。

  当前

Tags:外资收购民族品牌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责任编辑:admin
ҳ һҳ 1 2 һҳ βҳ 1/2/2
】【打印繁体】【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催讨欠款的两种法律技.. 下一篇幸福家居“的幸福之路

版权所有: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本站注册域名:www.gdmyfz.com 技术支持:7153
Copyright © http://www.gdm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26147号
联系我们广告联系招聘信息网上调查网站导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