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56年来,中国的“五年计划”从未像“十一五”这样如此吸引国内外关注。“十一五”规划将以科学发展、共同富裕等诸多亮点,确立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政策取向。
从《建议》内容看,与之前的十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将体现出诸多亮点。
一、社会公众首次广泛参与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间的“五年计划”,从来没有像“十一五”这样牵动13亿中国人心,并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从来没有像如今中国政府高层如此重视民众对于该规划建议的参与。
2005年7月27日,洋洋8万言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建议书》出台,并上报国务院。该建议书的412万中国公众建言者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特别行政区,也包括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不少建议将体现在“十一五”规划中。
而早在两年前,专门负责五年规划编制工作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曾公开发布消息,面向海内外公开招标“十一五”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这是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将未来发展规划以公开招标方式向社会咨询、征求和购买方案。
二、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新领导集体执政的着力点,是从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出发,所谓“穷人经济学”,寻求整个社会发展的公平与和谐,树立了良好的“亲民政府”形象。
新领导集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执政风格,“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顺应了国际环境、时代背景、中国国情和民心所向,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六合相应”。
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看,科学发展观是其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加依靠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发展。也就是说,不仅要既“多”又“快”地增长,还要既“好”又“省”地发展。
三、 首次由“计划”改为“规划”
与过去十个“五年”明显不同的是,在名称上,第十一个“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划”。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计划”和“规划”:“计划”是指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显然,后者更加注重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远性。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通过计划逐一配置重要资源,所以各项指标定得非常细。市场配置资源的今天,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预测性、指导性的。
从“计划”到“规划”,体现了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突出转变。
四、 人本化改革
国计当为民生。“十一五”规划当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中国的发展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发展应让广大人民能分享到经济进步带来的成果。
“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重建“人与人的联盟,人与社会的联盟,人与自然的联盟,人与终极价值的联盟”。
“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已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具体体现就是,从过去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举措,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增加人文和社会指标。
五、 政府回归公共职能本位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是政府的四大职能,这后两项任务是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也是当前较为薄弱的环节。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在社会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履行公共职责。
目前,社会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期待包括,政府在行政管理、财税体制等方面出台相关举措,科学界定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各级政府还要进一步转换工作方式等。
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看,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