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欢迎您! home.gif设为主页  home_favico.gif添加收藏

相关栏目

  热门
  杂志期刊




首页 信息内容
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һ)
2011-01-11 15:25:40 来源: 作者:王强东 【 】 浏览:16855次 评论:0

■文/王强东

河源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基础分析

    在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时期,河源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推进改革开放,遵循“生态优先,加快发展,注重民生,构建和谐”的发展思路,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实施“依托珠三角,服务珠三角,融入珠三角”发展战略,大力构建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2006年,河源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GDP总量由全省各地市的末位跃居至第19位。2007年、2008年和2009年,GDP总量全省排名连续保持在第19位。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41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322元,增长8.1%。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455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1%,高于“十一五”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4823元,约合2200美元;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21.5:38.9:39.6调整优化为11.7:53.5:34.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五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增长37.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1.7%。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潜力持续提升。“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6.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4倍,年均增长14%。广河、河紫、粤湘、大广等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市区7条市政道路全面完工,新、改建国、省道382公里,县通镇公路改造475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设5300公里,公路密度由“十五”期末的5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72.1公里/百平方公里。电力电网建设速度加快,供电能力不断提高。河源电厂一期工程全面竣工,“1.8.28”工程建设推进,制约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瓶颈已得到有效缓解;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完成了市区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三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快了东江航道整治和重点码头建设。城乡实现了通信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宽带化,以市区为中心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已经形成。

    (三)产业转移取得重大进展,工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经过竞标成为全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并成功获得省政府10亿元竞争扶持资金,规划面积扩大到50平方公里,全市经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园达到4个。2009年,河源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70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社会工业增加值205.2亿元,同比增长13.5%。预计2010年河源市工业总产超过1000亿元,为“十五”时期的3.78倍,年均增长33.74%,手机、模具、光伏太阳能、新材料、食品、饮料、电子电器等产业已成为河源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工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已过半,达到53.5%,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

    (四)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农业总产值86.37亿元,比上年增长5.4%。粮食总产量达87.75万吨,比上年增加1.61万吨,增长1.9%。预计2010年全市完成农业生产总值88亿元,年均增长5%,农产品合格率提高到 96%,比“十五”期末高十一个百分点。农村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市农业龙头企业218家,带动农户18.38万户,带动户均增收2600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加115家、5.78万户和600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河源市建成了2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育了67个无公害农产品,40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13个广东省名牌产品。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实施,支农投入力度加大,“千村脱困”政策全面落实。

    (五)生态旅游重点突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河源市明确了打造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目标,重点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温泉之都、恐龙故乡”的旅游城市形象。加强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和修编了《河源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注重挖掘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和建设水平。抓好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的开发,不断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大旅游促销力度,精心组织客家文化旅游节和广东国际温泉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全力开拓旅游市场。2009年接待旅游总人数840.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国内游客836.32万人次,增长16.3%;国际游客4.12万人次,增长3.5%。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5.84亿元,增长15.5%,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267.47万美元,增长36.2%。预计2010年全市接待入市游客9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1亿元,“十一五”5年以上两项年增长均为15%。商贸流通、运输仓储、连销经营、物流配送、餐饮食宿以及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六)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宜居城乡建设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河源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全面完成了林业体制改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市城南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产业转移园首个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县区11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产,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产。完成了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安装,并与省环保局联网。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全面完成了省下达的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任务;全面整顿采矿业,使河源市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走向规范、有序。“十一五”期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II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70.6%(新标准),居全省第一位,是全省21个地级市唯一没有酸雨的城市,是全国首批五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城市”之一,是广东省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港澳及海外华人心目中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全国十佳休闲城市”,是发展现代生态产业最佳地区之一。

    (七)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逐步扩大,外贸出口稳步增长。2009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出口总额14.13亿美元,增长13.3%,增速位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3位。“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出口达55.98亿美元,比“十五”时

Tags: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ҳ һҳ 1 2 3 һҳ βҳ 1/3/3
】【打印繁体】【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民营传统优势产业升级.. 下一篇亚运火炬传递背后的故..

版权所有: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本站注册域名:www.gdmyfz.com 技术支持:7153
Copyright © http://www.gdm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26147号
联系我们广告联系招聘信息网上调查网站导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