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制造业的“麻烦”不仅来自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及政策上的一系列调整,也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民工荒、电荒、最低工资上调、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国内物价上涨,以及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下调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都使中国的外向型企业陷入巨大困境。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已全面改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日前集中对企业的生存状况做了调研,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最近对深圳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了集中调研。共走访了四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代理三十余家企业外资账务);一家工程总承包企业;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共有12家企业参加)。现将了解到的情况介绍如下:
现状
●大部分企业反映在春节前确实存在招工难问题,但春节后特别是进入5月份后绝大数行业并不
存在招工难问题。例如我们调研的一个企业表示,这一段时间要招3个技术工人,但来了100多人应聘。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尚不能判断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尚有大量低端劳动力需要进入劳动岗位。有些企业谈到,近期招工较容易原因也可能是由于一些企业倒闭或停业。劳动强度较大、生产条件较差的企业(如家具生产企业)目前仍旧存在招工难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企业的影响各异。企业普遍反映对于管理正规,守法的企业而言,《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企业用工成本的影响很小(甚至有些企业说根本没有影响,有些企业家说,原来的劳动法与新劳动法都要求给员工上社会保险,有什么影响?);但对于原来用工不规范的企业,《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的确有较大的影响。但有些企业家反映,原来违法不给员工上保险的企业,目前还依旧没有给员工上保险。很多企业(包括认为对用工直接成本没有影响的企业)反映,虽然《劳动合同法》并没有直接增加企业用工的成本,但《劳动合同法》使企业解雇员工的时间增长,使某些不合格的员工从企业准备解雇到离开公司的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正常的管理及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
●从我们调研的结果来看,2005年以来,低端劳动力工资的确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普通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800元左右,2008年大致为1700元(不同行业有所区别,但大体上2008年为2005年的1.6至2倍。上述工资是含加班费后的工资。企业普遍反映员工愿意加班,当企业不忙,加班减少时往往会出现大量员工离职现象)。有些劳动力强度较大的行业,如建筑行业日工资为80元(而且企业负责员工的食宿)。从调研来看,企业普遍接受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劳动力价格上涨是应该的。从调研情况来看,高端劳动力(主要是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价格近几年变化不大。
●对于产品市场主要是国内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对于产品市场主要是国外的企业,人民币升值影响较大。对于外向型企业,与外商签订合同大都以美元结算,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的利润不断缩小,甚至有些企业已经出现了亏损现象。但由于竞争过于激烈,企业的议价能力有限,也很难让买方同意以人民币结算。从调研的情况看,企业认为目前对企业盈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有些企业认为,如果人民币再升值10%~15%将会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象;而其他因素(如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环境标准提高等)影响较小;企业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对其他因素进行消化。有些企业表示,最近几年劳动力价格上涨较快,企业已经开始注重通过技术改造节约劳动力。例如我们调研的一个微电机厂,通过内部技术改造原来需要两个(甚至三个)人干的岗位目前仅需要一个人干,从而大量节约人力成本。该企业负责人说,该企业还在积极实施一些技术革新,力争通过“练内功”消化成本上涨。
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目前中小企业已经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一些企业在更新设备时往往采取资本耗费型的技术,来应对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我们认为中国仍旧属于不发达国家,仍旧是资本稀缺的国家,还有大量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尚未到应鼓励企业采取“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的时机。
●企业开始出现向东南亚及非洲转移的趋势。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有些企业已经着手调研在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