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上楼”开店要诀话你知
贸然“上楼”,可能会血本无归
首先,应该对本文涉及的商铺范围作基本的限定:
1、人行道旁首层的铺位;
2、其上面二楼或以上楼层改造成的商铺,而此前这些地方是民居或办公室。
七八年前,我的一位在广州日报某子报工作的同学给我一张香港的《大公报》,说:“你看看,能不能抓到类似的新闻?”
原来,报上有一篇大约占版面60%篇幅的文章,内容是说,东南亚经济危机使香港的生意很难做,而香港的铺租是全世界有 名贵的,使很多商户不胜重负,于是,他们就从地面的铺位搬上二楼,因为二楼的铺租比地下便宜得多。记者还走访了几家商 户,商户的老板说:不错嘛,你看在二楼生意也有得做。
这篇报道,作为动态性的新闻无可厚非,它已经回答了动态新闻应该回答的一切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经营者的角度细细思量,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所涉及事件的研究还可以大大深化,否 则,单纯为逃避“贵州”铺租就贸贸然搬上二楼,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问题的关键是:铺租下降了,怎样保证客源和生意不同步下降?如果客源也同步下降,那么死定了,因为水电不会是十分之 一,税收不会是十分之一,宣传广告费反而上升了,霓虹灯也要大一点,你看凡是在人行道上派“街招”的,大多是楼上的商 铺,那么派街招的人要请,宣传品要印,这些都是钱。
为此,我在北京路、上下九和其他几个主要商业旺地“泡”了几天,知道北京路二楼的铺租大约为地下的十分之一,上下九 二楼的铺租大约是地下的六七分之一;并得出结论,能成功“上楼”经营的,至少拥有以下四点有利条件之(当然还要善于经营 管理,不过这是题外的话),否则,“馅饼”就会变成“陷阱”。
一、所经营的品牌必须有极大的知名度
各位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到,在北京路、上下九或其他地方,麦当劳、比萨薄饼、必胜客等国际知名品牌的快餐,二楼经 营的比比皆是,而且都很旺。
西村好又多楼下的例子更夸张。这里有一个地下室,尽管门口对着马路,可是,每年只有秋凉以后有一位上海女人租来卖上 海毛衣,春节过后回暖就撤场,她撤场后就空着,连租来做仓库的人都没有。我曾在此买毛衣,并与她侃起来,她哭丧着脸说赚 不到钱——据本人观察的确很少客人。
可是,好又多在上面开档不久,这个连仓库都没人做的地下室,居然开了个麦当劳,而且生意还挺好!
北京路有一家大洋书店在银座广场的四楼,五六年前,我去采访时才开张3个月,可是副店长说如果除掉折旧,已经不亏损 了。这简直是奇迹。我问诀窍何在,店长总结了两条:一是《广州日报》巨大的知名度(大洋书店是《广州日报》的子公司), 二是配送中心得力。
二、商品要有巨大的降价空间
我所遇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大众眼镜。大众眼镜的总部在北京路建民药店的四、五楼。其中四楼是店铺,五楼是写字楼和培训 教室。大众的老板对笔者说:他所在四、五楼每平方米的房租是地下建民药店房租的约四十分之一。
大众之前的所有眼镜店都在首层的铺位,大众在眼镜销售行业中开创了“上楼”的先例,不但上楼,而且“入校”,笔者居 所附近的五十九中学内就有一家大众眼睛分店,五十九中学的师生和附近居民的眼镜大多是在这家大众配的。
不论上楼或者入校,其精神其实是一致的,就是低铺租,低成本,因而能够尽可能大幅让利于消费者,故此才能克服“地利”的不足。
但是,要大幅让利给消费者,还要经营有巨大降价空间的商品,因为房租在整个经营成本中,只占小部分,如果商品的降价 空间小,即使不用交铺租,也不可能大幅度降价,而降价幅度小,就不能形成优势,不能吸引大多数消费者上楼购买。
而眼镜就是有巨大降价空间的商品。通常,眼镜的零售价是批发价的三倍,本来降价空间就很大。而有巨大降价空间的商 品,一定不会是低价的商品。配一副眼镜,大多数情况下要超过100元,三几百元的很常见,过千元的也不稀罕。加上像大众眼镜 那样在寸金尺土的地方得到超低价钱的铺租,这样,一副眼镜为顾客省下来几十元,上百元,或者更多,那么,走上四楼又算得 了什么?
三、在“地利”方面有特别之处
原来北京路与中山路交界处有一人行天桥,天桥的西南与西北端不但下地面,而且直接上二楼,这样,人行天桥的人就不但可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