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欢迎您! home.gif设为主页  home_favico.gif添加收藏

相关栏目

  热门
  杂志期刊




首页 信息内容
红海与蓝海
2009-06-27 08:53:46 来源: 作者:李宇 【 】 浏览:2952次 评论:0

 编者按:

  “蓝海”是相对于“红海”而言的。

  “蓝海”的开创是基于价值创新而不是技术突破,是基于对现有市场现实的重新排序和构建而不是对未来市场的猜想和预测。“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

  尽管蓝海是一个全新术语,但却并非新鲜事物。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很多基础性产业,包括汽车、录音、航空、石化、保健和管理咨询等,在当时都属闻所未闻或刚刚萌芽,而现在的许多已经形成规模的行业。在30年前才突然出现,比如对冲基金、手机、燃气发电、生物技术、工厂直销、快递和微型车等,就当时的市场空间而言,这些都是蓝海。

  现实告诉我们,产业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持续演进的。历史证明,在创造新产业和再造旧产业方面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潜 力。

  红海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这是一个已知的市场空间。

  蓝海代表当前尚不存在的所有行业,即未知的市场空间。

  有人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比喻为“红海”,即你死我活的“血色海洋”。在红海中,产业边界是明晰和确定的,游戏的竞争规 则是已知的。身处红海的企业试图表现得超过竞争对手,以攫取已知需求下的更大市场份额。当市场空间变得拥挤,利润增长的前景随之黯淡,产品只是常规性的商品,而割喉式的恶性竞争使红海变得更加血腥。

  与之相反,蓝海则意味着未开垦的市场空间、需求的创造以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尽管有些蓝海是在现有的红海领域之外创造出来的,但绝大多数蓝海是通过扩展已经存在的产业边界而形成的。在蓝海中,竞争是不存在的……

  中国处处是“红海”

  企业为了寻求持久的、获利性的增长,往往与其对手针锋相对地竞争。它们为竞争优势而战,为市场份额而战,为实现差异化而战。然而在目前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即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并与对手争抢日益缩减的利润额。流连于红海的竞争之中,将越来越难以创造未来的获利性增长。
红海是指同质化的竞争。

  目前,中国企业很多的行业基本上都处于“红海”之中,企业一味在“成本领先”上下功夫,因此在无节制的扩大产能。产能扩大又导致了市场供需的失衡,供需失衡又导致价格的一再走低,最终企业的盈利空间被挤压为零或者是负数。同时企业过分追求“成本领先”,使得产品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抑制,创新产品的推出和推广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在此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还在乐此不疲的在“红海”中遨游,毫不知道一旦风浪来临将后果不堪设想。不可否认,“红海战略”已经成了国内企业发展的掣肘。

  “红海”无边,何处是岸?中国企业面临的这一窘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在中国,你会发现到处是“红海”,即使有企业有幸开辟出“蓝海”,也很快会化作一片“红海”:如“超级女声”做火后,市场上跟进者众……

  “红海战略”象征着企业在传统市场空间采取传统的竞争行为,在传统市场空间,在越来越多的产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因此在“红海”区域的竞争是血腥的。
  
  要脱离红海,首先是解决同质化的竞争,要有自己企业的特色。比如,寻找市场的空白点,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且还没有被开发,企业家应从这个空白点的需求入手切入市场,而不是看别人作什么形势很好就跟着做。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竞争的成本。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要精细化的研究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发现和开拓新的需要。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了,企业自然就有了利润了,也就突围出来了。

  目前许多国内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简单的模仿、追随,缺乏核心技术;粗放的价格竞争,一味搞价格战;盲目追求企业规模扩张等等,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国内企业之间的低层次竞争,产生过多的内耗。而在过度拥挤的产业市场中,硬碰硬的竞争只能令企业陷入血腥的“红海”。

  不少专家认为:要脱离红海,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拓展视野。

  真正的竞争不是跟对手,不是因为别人打得好你就打得好,真正的竞争是跟自己,挑战的是自我,挑战的是标准杆。

  每一位企业主,都希望拥有一片“蓝海”。

  蓝海在何方?

  “蓝海”既可以出现在现有产业疆域之外,也可以萌生在现有产业的“红海”之中:
  
  蓝海战略的精义,就是跳脱传统的“红色血腥”竞争,刺激企业去追求一个完全崭新的想象空间与发展方向。企业不一定要深陷你死我活的杀戮红海,航向蓝海,就可以找到无人竞争的新市场。

Tags: 责任编辑:ander
】【打印繁体】【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不可忽视的企业公关 下一篇2005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

版权所有: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本站注册域名:www.gdmyfz.com 技术支持:7153
Copyright © http://www.gdm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26147号
联系我们广告联系招聘信息网上调查网站导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