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最近几年来,围绕着“民营经济”这个话题,一直有许多的是是非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看待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民营经济当前面临着什么主要问题? 2006年末,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直面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问题,为中国民营经济做了大盘点,在第五届“南方民营企业家论坛”上演讲时明确指出----
对民营经济的贡献应有充分的评价;
对民营经济的水平应有恰当的估计;
对当前的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今后的发展要有得当的举措。
“当前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先讲讲我为什么选这个题目?这是因为最近几年来,围绕着民营经济的是是非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社会上一有什么事,往往“民营经济“就成了议论的中心。2003年宏观调控当中出了“铁本事件”,被说成是民营经济。后来到了2004年,有名的“郎顾之争”,围绕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牵涉到民营经济,牵涉到了民营经济的原则问题。再后来2005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文件,之后,也引起了一场风波。因为那个文件发了之后不久,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人向中央上书,说这个文件是违背宪法的,要求党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把文件收回。
去年到今年,全国人大讨论《物权法》的时候,又有人提出:保护私有财产违背了《宪法》。说现在为什么只保护私有财产,不保护公有财产?提出了一些干扰性的问题。最近7月份,上海的“社保基金案事件”出来了之后,提出了私营企业是当前腐败的根源,议论的焦点又把民营企业与腐败官员合在一块说。
总而言之,三年以来围绕民营经济的是是非非,议论是不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民营经济当前面临什么问题?这个题目要讲起来很长,学厉老师的办法,今天我只讲四句话。
第一句话:对民营经济的贡献应有充分的评价。
上午厉老师已经把这个问题讲过了----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民营经济发展之后,民营企业富起来了,他们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所以现在中国好多人便把问题都扯到他们身上;把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也都归于民营企业。这是不公道,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实,如果没有民营经济,就没有今天大好的形势。
到今年6月底,全国的个体户是2500万户,私营企业是465万户,注册资本金加起来是七万多亿。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中央国有资产的70%(中央的国有资产是11万亿多一些);相当于地方国有资产的总和。这些都是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是民营企业创造出来的。这等于国家没有投入,又多出这一块。
个体户、私营企业直接的就业人数是一亿一千万。一亿一千万就相当于就业人口的43%。大量的下岗职工,70%以上都是在民营企业就业。如果说没有民营企业这一块,一亿一千万人口进城之后要饭吃,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的。所以,国家的税收有接近20%是民营企业贡献的。至于出口的比例,口径不一致,不少地方民营企业的出口约占接近50%的比重。总而言之,这是几个大的数字。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发展是硬道理”。各个省的发展当中,民营企业起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凡是国企经济比重比较高的省,推动国有资产增值的是谁?正是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同志们要搞清楚。有些人觉得,那些民营经济发展快的,国有资产就少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恰恰是那些省市民营资产发展快,那些省市的国有资产发展就快。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四个省的国有资产增值最快,地方国有资产最多的是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中国的民营经济就集中在这些省区。居前五位的,第一是江苏省,第二是广东省,第三是上海市,第四是浙江省,第五是山东省。国有资产要增值,光靠国有企业是绝对不行的,它旁边一定要有多种经济成份,特别是民营经济。因为民营经济发展之后,才能够给国有经济提供更大的市场;才能够提供税收。政府有了税收,就可以办各种工业各种事情;因为民营经济发展,土地才增值,原来是荒地,民营经济发展后,土地马上增值,这都是因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