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欢迎您! home.gif设为主页  home_favico.gif添加收藏

相关栏目

  热门
  杂志期刊




首页 信息内容
文化及“企业文化”
2009-05-10 18:15:04 来源: 作者: 【 】 浏览:2888次 评论:0

引子

  有人说:“人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体。”

  文化与人

  在纵论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时,看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绕过“人文”的。正如“人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体”这样的定义,且不管它是否准确,或者是否有意义,应当说,文化在许多层面也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体”。从逻辑上看,似乎可以推论出:人即是文化。在这里,我们暂时不热衷于讨论两者之间,是否有矛盾,我们仅仅立足于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我相信,这是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的。

  毫无疑问,文化只产生于人之后,换言之,是人创造了文化,是人传承了文化,同时也是人的意愿改变着文化。并且,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与时间进程(很难说一定是进化)中,溶入了民族性、时间性、区域性。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种族、不同流派、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特征。

  那么,“人文”的意义,以及它与其它因素的结合物,究竟应当如何正视与运用?相信这是我们探讨文化的目的所在。

  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古有云:立者为文,应用为化。立而用之,用而立之,统称文化。定规为中心,一仪是破译,一仪是产生,故中国文化称其为两仪文化。
由此看来,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一者在于破译,再者在于应用。按照现代时髦的说法,破译可以理解成创新,而应用才是重点。循环往复,推陈出新,文化才具生命力。其中,人作为文化的主体与制造者,很显然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换言之,探讨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实际上是探讨人对社会经济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有一天在冲洗小车的时候,我为车上一支空水瓶找不到垃圾筒而犯愁,我问冲洗店的人:你们的垃圾筒在哪里?人家回答:这里没有,随便扔在地上就行了。望着满地处处垃圾,我终究还是没有随便扔。无奈只得又放回车上。之后与几位朋友谈起此事,有的说,既然满地都是垃圾你随便扔也没错,因为周围环境本来如此,你只能希望前面别的其他地方是干净的。如果在五星级酒店你就是想扔也不好意思,因为四周环境一片干净。

  我不以为然地说:或许这就是“人为文化”的悲哀---如果人人都只将希望寄托在---前面别的其他地方是干净的,那么到头来可能是处处都不干净。推论开来,其他领域如果也是如此这般地表演下去,那么何时是尽头?

  文化产业

  文化,非得产业化吗?没有产业化,有文化立足之地吗?

  文化与文化产业,显然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换言之,文化产业是商人们的事,而文化却是全社会的事---是全民族的事---全人类的事。

企业文化

  因为,文化是全社会的事---是全民族的事---全人类的事,所以本文只先论及企业文化。

  目前,产品可作为进攻工具;技术可作为进攻工具;品牌可作为进攻工具。连文化也能被作为进攻的武器。

  在与众多企业家的接触中,我感到,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少人似乎仍旧停滞于“编几本企业小册子”的层面。中国企业文化,某度程度上,长期以来只是“沙漠中一片绿洲”。

   换言之,不少人可能还以为:订单有价值;质量管理有价值;生产效率有价值;技术有价值;厂房设备有价值;企业文化并不见得有价值。即使有,也是太过遥远。

   之所以还有不少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几本小册子”,是因为那些人还没有尝到企业文化的甜头。事实上,企业文化不仅能创造价值,更是全球化竞争、经营的利器。

   从传播层信息看,成功的企业文化,最起码的价值,是能将企业员工的创造力最有效地凝聚在一起。这是现代企业能够成功,能够长寿存在、发展的最起码的前提。试想一个只存在几年的企业,一方面是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是不可能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只有大企业才需要企业文化,小企业不必要关注企业文化。其实,一个好的企业文化,首先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其次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第三是价值信息的最佳源泉;第四是增值信息的“知识加工厂”;第五是“是否信息”的奠基石。

  据有关资料,1999年之前全国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活动总交易量的30%,合同履行率不到50%,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欺诈、虚假广告等,盛极一时。这种“反经济信用行为”的屡次发生,实际上,正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黑洞”。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一个基于个人利益增长而缺乏合作价值观、不惜牺牲经济信用为代价的社会,在文化意义上是没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社会在经济上也是缺乏效率的,以各种形式出现的狭隘的个人利益的增进和道德的牺牲,不会对我们的福利产生任何好处。

Tags:文化 企业文化 责任编辑:ander
】【打印繁体】【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中国民企要向印度民企.. 下一篇企业管理创新八大趋势

版权所有: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本站注册域名:www.gdmyfz.com 技术支持:7153
Copyright © http://www.gdm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26147号
联系我们广告联系招聘信息网上调查网站导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