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化工”为主导的重型化经济增长会给中国带来危险。这是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对快速增长的国内经济提出的一项警告。
今年以来,抑制过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关键词,而导致过热的正是钢铁、建材等重工业的过度投资。在这个背景下,吴敬琏在岁末的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对中央2004年宏观调控的一次有益建言。
中国经济已出现片面重型化苗头
事实上,自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出现明显的“重型化”特征。
吴敬琏认为,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经济增长在现阶段的中国出现得不合时宜。吴敬琏举例说:深圳是信息中心,但也要搞汽车和化工工业;浙江发展最好的是中小企业,但现在“从上到下都提出要向重型方向转化”。
工业重型化是能源吃紧的祸首
现在虽然是11月,但中国的石油进口已经逼近一亿吨了。面对石油与电力的极度缺乏,以“重化工”为主导的粗放型增长不会长期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相反,只会引起全国性的能源损耗。
在吴敬琏看来,连中小企业一枝独秀的浙江省都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近年浙江努力向重工业转型,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去年开始已普遍拉闸限电,现在是开四天停三天”。
吴敬琏认为:这不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而是各地政府调节的结果。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重化工业快速膨胀直接烧热了中国经济,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热发展,引起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行业的高速跟进,最终带来电力、煤炭、石油等资源的严重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