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沿海苏沪浙皖粤桂部分地区监测到微量碘-131
(记者杜娟)国家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昨日在环保部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继3月26、27日在黑龙江省东北部监测点的气溶胶样品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之后,又在我国东南沿海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的监测点气溶胶样品中检测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
记者昨日从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获悉,国家环保部设在广州的监测点27日监测到微量碘-131,浓度为1.5×10-4贝克/立方米,约为相应国家标准规定限值24.3贝克/立方米的十六万分之一,含量极其微弱,不会影响人体健康。
广东省环境辐射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所谓的气溶胶就是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由于大气是流动的,其传播速度也最快,首先从气溶胶中监测到辐射物很正常;而碘131是核电站发生泄漏后释放出来的量最多的放射性物质,所以首先在空气中发现碘131也不奇怪。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而且现在发现的含量很微弱,无需过分担忧。
广东环境监测部门对空气、海水、雨水和尘降物等的辐射水平都进行了严密监测,一旦发现异动会及时公布情况。
权威发布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
东南沿海部分地区测到极微量放射物
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未产生影响
据新华社电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3月28日权威发布:继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以来,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地区空气中也监测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专家认为这是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经大气扩散的结果,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另据新华社电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权威发布,27日,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继续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水平较26日没有明显变化。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陈竹舟:根据气象资料,目前大气环流大的方向是由西往东的,但日本东北部有一个小环流,把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带到了中国。这是一个初步判断。随着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中国有可能监测到放射性水平增高,但这并不等于会影响环境和健康。即便有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和当地本底水平相比有一点异常,但放射性物质已经被大大稀释,不会达到影响公众健康的水平。现在的检测技术和仪器非常先进,大家没有必要担心。
核安全热点和常识问答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 黑龙江东北部空气中发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否会影响我国环境和境内公众健康?百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辐射?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怎样防护?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引发我国公众高度关注,对于这些焦点问题,权威部门和专家解答如下:
问:黑龙江东北部空气中发现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剂量有多大?
答: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权威发布,27日,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继续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水平较26日没有明显变化。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答记者问:环保部27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县、饶河县、虎林县、东宁县四个监测点的气溶胶样品中检测到的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浓度值分别为2.88×10-4贝克/立方米,1.60×10-4贝克/立方米,1.42×10-4贝克/立方米,6.94×10-5贝克/立方米。
初步确认所检测到的碘-131来自日本福岛核事故。检测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所带来的附加辐射剂量极其微弱,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
卫生部网站:公众持续摄入一年情况下,所导致的剂量约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公众年剂量限值(1毫西弗)的十万分之一左右。考虑到目前的浓度环境下不可能持续一年时间,浓度很快会降低,实际结果将远低于上述数值。
问:黑龙江发现的极微量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公众健康有无影响?
答: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陈竹舟:根据气象资料,目前大气环流大的方向是由西往东的,但日本东北部有一个小环流,把极微量的放射性污染物带到了中国。这是一个初步判断。
随着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中国有可能监测到放射性水平增高,但这并不等于会影响环境和健康。即便有一些地区监测到的数据和当地本底水平相比有一点异常,但放射性物质已经被大大稀释,不会达到影响公众健康的水平。现在的检测技术和仪器非常先进,大家没有必要担心。
问: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受到哪些辐射照射?
答: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公布《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各种辐射中。来自天然辐射的个人年有效剂量全球平均约为2.4毫西弗。其中,来自宇宙射线的为0.4毫西弗,来自地面γ射线的为0.5毫西弗,吸入(主要是室内氡)产生的为1.2毫西弗,食入为0.3毫西弗。
人们每年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约为0.25毫西弗,戴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公里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一年有0.5至1毫西弗,一次X光检查0.1毫西弗。
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即明显的组织损伤;当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在没有医学监护的情况下,有50%的死亡率,而当剂量超过6000毫西弗时,则可能致命。
问:公众应该如何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怎样防护?
答: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网站登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问与答》: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当做的第一件事是尽可能获取关于突发事件的可信信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切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
其次,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保护自己。例如,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关闭门窗,关闭通风设备。根据地方政府的安排实施有组织、有序撤离。
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可以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所致剂量减少约90%。体表防护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
已受到或可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应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放射性碘-131
健康相关知识
本报讯 (记者任珊珊)根据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权威发布,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确认系来自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其对当地公众产生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鉴于上述情况,卫生部日前发布放射性核素碘-131健康相关知识答问。
1.黑龙江部分环境监测点发现空气中含有极微量碘-131,是不是说明日本核泄漏事故已威胁到我们?
碘-131是人工放射性核素(核裂变产物),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中不会存在,日本核泄漏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中含有这种核素。目前在黑龙江东北部空气中监测出碘-131,仅提示日本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随大气扩散已抵达我国境内,但浓度极其微弱,对我国公众健康不会构成危害。
2.碘-131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健康影响?会污染食品和水,进而损害我们的健康吗?
碘-131摄入人体后,主要积聚在甲状腺处对人体造成危害,大剂量情况下会导致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或萎缩等,远后期的影响会使甲状腺癌的发生率增加。
从目前的监测结果来看,监测到的是极微量的放射性核素,不会污染我国食品和饮用水,更不会对我国公众的健康造成影响。
3.如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在当前情况下需要注意什么?情况严重时个人能做什么防护?有有效治疗方法吗?
国家有关部门已对日本核泄漏对我国造成的影响进行实时监测,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公众应及时关注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当前情况下不会对公众健康造成危害,无需采取防护措施。根据卫生部要求,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均已在本辖区指定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人员辐射污染检测、医学处理和辐射损伤救治。
4.卫生部门开展有关地点食品和饮用水辐射污染监测了吗?
自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卫生部门一直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已及时部署了在北京、东北、沿海等14个省市开展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