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时_凯时app

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欢迎您! home.gif设为主页  home_favico.gif添加收藏

相关栏目

  热门
  杂志期刊




首页 信息内容
民企的终结:一个杭州打败整个广东,却输给了这个时代
2015-12-18 17:35:15 来源: 作者: 【 】 浏览:2923次 评论:0

 

    1998年,我(du)还(da)小(xue),《南风窗》出过一期封面文章:《广东八大民企风云人物扫描》。到现在还记得里面的人:任正非、段永平、胡志标、黄宏生、梁庆德、刘伟……和他们牛B闪闪的样子。
    时间飘得快,岁月像把刀。
    17年过去,他们当中有的还在江湖飘,有的已挨过好几刀:任正非已成神话,段永平远赴美国,胡志标快速陨落,黄宏生进去又出来……这篇策划的执行人、时任南风窗总编的秦朔,先离开南风窗创立了第一财经,今年也已离开一财,搞起了自媒体“秦朔朋友圈”。
    文章的主标题是:“叫成功永远在”。美好的期望。
    17年过去,中国民企的格局已定:江浙雄霸天下,广东无力回天。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5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里:浙江134家,江苏93家,山东48家,广东40家。入围企业最多的城市,不是北上广深,而是杭州:上榜企业55家。

    也就是说:一个杭州,打败了整个广东。
    集全省之力,输给一个城市。可以说广东在中国民企格局里已经无法翻盘。
    之所以要重视这个榜单,是因为一个区域在中国民企500强的卡位,代表了该区域的中坚力量,有强劲的带动和盘活作用,这部分的缺失意味着“断档”。直接影响后续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最先受益的是广东,市场经济最先普及的是广东,全国人才驰援的也是广东。民营经济走到今天这地步,值得一奠。
    广东被浙江超越了17年
    广东是在领民企之先的优势中一步步走到今天境地的。
    浙江民营企业数量及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已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如果说民企500强不足以代表全盘,那么在民企总量上,浙江也已超越广东13年。
    2003年广东省工商联公布一份调研报告:广东私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呈现出总体下降的趋势,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销售额和总产值两项指标分别被浙江超过,广东民营企业一直雄居全国榜首的地位开始动摇。那之后,广东官方和民间开始对“结构调整”中的民企发展方略重视并研究。
    然并卵。
    那之后广东民企在全国的排位继续下滑。
    谈质量,广东在江浙面前也没有优越感。

    今年广东省统计局对粤苏两地的民营经济做了全方位对比,结果除了经济总量比江苏略高之外,在民营经济占比、产业结构、经济效益和产业转型等方面都败给了江苏。而总量方面,江苏的增速也高于广东。
    对比结果如下:
    ●占全省GDP比重 略低于江苏
    以2012年为例,广东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51.4%;江苏民营经济占全省G D P的53.6%。
    ●经济总量 广东多些
    江苏经济总量比广东少360亿元,增速比广东快1.4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 江苏更合理些
    2012年民营经济三大产业结构广东为9.5∶45.0∶45.5,江苏为4.1∶52.2∶43.6。在总量相近、全省产业结构优于江苏的情况下,广东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仍不如江苏合理,特别是第一产业比重,比江苏高5.4个百分点,显然广东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经济效益 江苏高于广东
    2012年江苏民企收入利润率、收入利税率分别比广东高0.6个、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增速比广东高6.3个、8.0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 江苏更早走向资本密集型
    从产业层次看,广东民营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10.3万元,江苏为13.0万元,比广东高2.7万元。江苏以不足广东八成的劳动力投入创造了与广东几乎等量的产出,可见,江苏民营企业在从劳动密集向资本密集转型方面已经走在广东的前面。

    开发蛇口的招商局,既是央企,又是港资

    靠国企和外资撑起的广东
    
    既然民企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已不如人,广东靠什么撑起了全国第一的经济总量?

    答案是国企和外资。

    广东虽然在民企500强中一路滑坡,但在中国企业500强(含国企)中排名仅次于央企聚集地北京,以47家的入选数量略高于华东诸省。
    前后对比,意味着——广东经济结构中的国企占比高于江浙。这会颠覆一部分人的刻板印象。另外,广东的外资比例颇高。这也是广东在民企处于劣势时经济总量仍能位列第一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广东的全国第一,并非因为民间创富能力强。除了占得开放的先机之外,靠的是:中央扶持+招商引资。
    从改革开放启动那一刻起,中央就对深圳倾力支持,现在的招商系、华侨城、中兴通讯,都是央企血脉。所以说,中央不只是给政策,而是连资源带人才,一并供给的。也包括那一批拓荒的基建工程兵。
    以港资为先驱的外资企业,是带动广东经济腾飞的主要力量。
    中央给资源和外资愿意来的关键原因又在于它有个好邻居——香港。港澳外资迄今占广东外资总额的60%以上。
    这造就了广东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基本格局。
    就在去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还占到全国的两成以上。如果没有这些外资,呵呵。
    近两年,广东民企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开始提升,2013年贡献率达到52.6%。2009年以来,民营经济增长速度连续5年高于全省,占全省税收比重超过五成。侧面说明国企和外资这两驾马车已经有些乏力,要靠民企来维持增速。

但广州和深圳这两个龙头城市的民营经济占比太低,很难给以太高预期。2013年广州和深圳民营经济占比分别比全省均值低12.4和12.8个百分点。

    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

    广州总部经济区,为谁而准备?
    培育创新、放水养鱼,都是门面话。广深真正在做的是引外援,也就是招商引资。只是时移世易,要披上一个好看的外衣:“总部经济”。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广深两城在总部经济的竞争上激烈到了什么程度。
    根据深圳市政府规划,未来几年,深圳市政府将在深圳湾等地区吸引超过30家跨国企业总部入驻,列入总部经济企业名单且纳税够多,可获得最高2000万元奖励。给予每年最高150万元的办公租金补助。如果购置总部自用办公用房,政府补助购房支出的5%。
    广州近年处于劣势,需求更为强烈。广州政协今年的重点提案就是防止总部经济外迁。政府下发文件,对首次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将给与2000万元奖励。同时列出《行动计划》:3年内力争新引进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简称500强企业)总部企业100家。
    可以说广东已经放弃了培育民企作为经济动力。
    因为民企这种内生成长的方式,需要漫长的积累和转型,才能达到质变,带来收益。但政府渴望的是现在的收益。
    国企因政府信用背书,无论盈利与否,都可以源源不断地吸附金融资源、财政资源、土地资源,有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
    看一下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民企500强的对比可以更清晰。
    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93家国有企业、207家民营企业,分别占500家企业的58.6%和41.4%。
    但国有企业在营业收入、资产、利润、纳税、职工人数等指标上分别占500强的78.3%、90.2%、81.1%、88.7%、81.0%,占了中国企业500强“总盘子”的大多数。
    中国民企500强的第一联想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上只排到38位;中国民企500强的营收总额只占不到中国企业500强的四分之一。
    但!中国企业500强中,亏损企业有57家,比上年500强增加了14家。然而即使是亏损的国企,仍然可以继续吸附金融资源、财政补贴,得到银行的债务置换、展期。而民企500强里的企业,不敢亏损,不能亏损。
    所以,地方政府在打造总部经济时,最愿意提及的就是“大型央企和跨国企业”。
    因为地方国企不可能变动总部,大部分民企也不会搬出省外。所以总部经济实际上就是针对央企和外资。
    在经济下滑期,央企和外资成为优质资产,而民企受到的冲击最大。他们没有政府信用兜底,没有银行输血,没有“债务展期”、“置换”的机会。大部分也还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财力储备应对经济紧缩。
    所以,广东把主要希望寄托在外来引入,而不是内生培育。

    但是这种方式,将进一步挤压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的空间,也将让转型升级成为空谈。
    越大的企业给以更低的土地税收优惠和更多的补贴,也意味着中小企业就将承担更多的成本。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恶性竞争,是有连锁反应的。
    杭州虽然在民企500强榜单上打败了整个广东,但也开始受不了总部经济的诱惑。今年10月底,杭州市发改委、财政局、经合办、商务委组成的总部经济调研组,专程赴深圳、广州学习总部经济工作。总结是“两市在总部经济政策的兑现上,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市借鉴,我委将认真学习两市经验,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


    厚此必然薄彼

    过度依赖这种模式的后果是内生动力的缺失,直至彻底失去。本土创新、成长能力的缺失。地方间的恶性竞争则造成对市场生态的破坏:把更多企业赶到政策套利的路上,而放弃了自主创造能力。强者因养尊处优未必更强,弱者却因变相打压必然更难成长。
    这枚硬币的正面是:龙头效应;反面是:劣币驱逐良币。
    接下来的演变路径是:中小企业依附国企,国企依赖银行;或依附跨国企业,但被分工的结果是产业升级将遥遥无期,将永远成为食物链的底层,没有升级空间,没有利润空间。

    现在回过头来说,浙江模式,广东模式,谁赢了?

    浙江民企超越广东的17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大幅度扩张的时期,现如今,这股势头受到了强劲的阻力。
    这个阻力来自 金融、财政、土地、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不公。
    它让民营经济全面收缩实业性投资,进入套利经济和依附经济;

    它让地方政府的倾斜性政策更加失衡,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

    但民企是中国经济的齿轮、链条,当它们大规模撤离时,即使还有发动机,也将难以带动整个机器的有效运转。
    杭州赢了,但最终还是输了。
    这种失败,是自主生长模式的失败,是依附式经济的重生。如果没有外资的持续注入,招商引资只是对存量资源的争夺,对经济总体来说并无意义。
    当前的经济困境和地方政府的“总部经济”,正在封禁民企成长的空间!
    
   
【为有助于理解这种趋势,附赠一篇延伸阅读】

私营企业的倒闭是历史的必然

    悦涛: 该文体验深刻,但有些地方并不严谨。比如说私企“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额”,恰恰相反,外资和国企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额,民企份额只有大约35%。
    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对民企的实力是高估的。目前的核心技术、供应链,大多掌握在外资和国企手里。

    但这并不能成为挤压民企的理由。民企不可替代的是其成长性、活跃度和渗透力,这对经济的贡献是无法用指标来衡量的。他们本来在夹缝中生存,现在这条缝,也在逐渐关闭。
    广东告急、浙江告急、江苏告急、福建告急、山东告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现大批私营企业倒闭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私企无论多么邪气,总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私营企业的很多原始弊端开始凸显,掀起倒闭潮不可避免。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也是广大中小企业。(这里讨论的私企不是新成长起来的创业、创新型企业,而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是传统私营企业)他们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从这个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如果对中国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缺衣少食”。中国经济的萧条,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苟延残喘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私企有一种原罪,中国私企老板们,大多是60后和70后门,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等”、“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贿赂权力、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他们不懂理论,更不想于学习,他们只想着赚钱、赚更多的钱。而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私企并不是选择创或者模式更新,而是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如今,他们正在遭受清算……
    中国私营企业的前世今生
    在最好的创业时代,我选择了打工。在企业最不好做的时候,我却做了创业,一位80后这样说道。
    按照这种速度,到2016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实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私企老板则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怎么吃下去的就会怎么吐出来。

    总的来说,私企的出路在于:抱着壮士断臂的决心,认清这个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企业的发展逻辑只有一条:你可以创造多大价值,你就可以获取多少财富。私企必须要以归零的心态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觉醒。如果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传统的私营企业,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他们往往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散去,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私营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6年中期,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而2016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并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当然,一批崭新的私营企业将诞生,并组建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中国商业文明体系,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其他章节论述。
    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里最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外在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
    
    中国私企的中国特色

    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中国企业老板因为环境不同,往往是“被迫”下海,莫名其妙的弄了自己的企业。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
    第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
    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
    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
    当然,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也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但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即使有些私企花钱研发,其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
    当中国缺了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大环境后,中国的私企就更不愿意开拓进取了,歪门邪道反而赚钱更快,何乐而不为?缺乏创新导致竞争力不足,后续发力,如今中国经济的萧条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

    中国私企在国家权力格局中的尴尬地位

    除此之外,私企发展还“缺衣少食”。这包括几个方面:
    在金融上,银行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

    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

    与此同时,传统私企在税收方面也没有国企和外企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当然,近年以来国家给予很多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很多照顾政策,比如免租、免税等等,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让很多年轻人去奋进,这是非常好的局面,但是这些私企并不是传统私企,我们讨论的是传统的那批私企。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

    在土地等费用上,由于国企和外企都可以优惠的方式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但是私企看到房地产的繁荣,就拼命的去挣钱,自然地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然后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房产行业。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紊乱,于是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很多私企做大之后都变成了房地产企业,包括做服装的、做能源的等等,这导致中国制造业开始空心化。
    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也就是血汗奴工越来越少。这个现象与印钞带来的通胀进行叠加,私企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1倍。用工成本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叠加,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导致世界从中国的采购减少,转而到其它国家进行采购。

    再加上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由于缺少前瞻,毫不理会世界经济大势,因此对于国际需求的减少感觉“措手不及”。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私企此时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开始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私企现金流迅速枯竭的根源

    私企的发展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现金断流”。中国人普遍是“小农思维”,私企更甚。也就是只考虑现在、只看眼前的“点式思考”,与只想着未来会越来越好的“线性思维”的结合。

    在2009-2010年,大量私企老板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始大规模借贷进行“投资”,私企在借钱后,开始扩大生产;有的则进行“多元化”扩张,有的则将借来的钱投入房地产,准备坐享房价升值的利益。当私营经济大规模借钱的时候,开启了高利贷行业的“兴旺”局面。这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借贷”迅速繁荣,然后以跑路和泡沫破灭为结局,2011年的温州、2012年的鄂尔多斯、2013年的陕西神木,有多少人投诉无门?多少亲人反目成仇?多少家庭的财富血本无归?

    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加速了很多私企的毁灭。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另外,很多银行要求私企先归还以前的贷款,然后承诺再给往出贷。但是,当私企借了私人高利贷归还银行后,银行立即翻脸,说没有额度,不再贷给私企。
    从2011年开始,私企开始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在2012年,私企开始觉得越来越艰难,不少企业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进入2013年,绝大多数私企已经在勉强支撑,只是希望“奇迹出现”,让自己的生意能够有转机。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2015年几乎整体面临绝境。

    于是,私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
    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私企的倒闭潮之后就是跑路潮,这种状况我们极其不情愿看到,但是不可避免。
    另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加剧中国资金紧张局面。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而在2016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而民众的购买力也将基本消失。或者说,2016年,整个国内需求市场还将大幅萎缩,这对中国经济非常不利!

    私企倒闭潮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巨大冲击

    2014年私企倒闭潮开始, 2015年情况将加剧,2016年达到最恶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绝大多数私企消失。而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

    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直接面对两个结果:一是无力供房,就需要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吃喝之外的一切消费。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不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
    这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吃喝而把房子卖掉。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就不会有人买房,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的需求严重萎缩。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吃喝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等行业的需求严重减少。

    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已经感觉到了冬天的寒意。互联网领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基建材料领域,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玻璃等产业处境艰难;轻工业制造领域,家具、服装、陶瓷等状况不乐观。

  2015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9%,6年多以来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着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双降”。10月在广州、佛山两地举办的秋季广交会、陶博会的冷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寒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进入媒体视野的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因为外债而悄无声息倒闭的小厂。不要说中国私企了,即便像IBM、GE、通用汽车与柯达这类曾经世界一流的OSM企业,一旦科技创新跟不上,照样会被淘汰。任何商业模式如果脱离了诚信和道德,破产就是必然的结果。
   有资料显示,2011年8月中国亏损企业家数为4.1万家,到2012年8月就突然上升为5.3万家,这已经算是触目惊心的亏损蔓延。也就是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轨道。2013年亏损家数维持在5.4万家,看起来那两年的日子都还能勉强熬得过去。但是到了2015年,熬不下去了,亏损家数暴增到5.9万家!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汰旧换新是一个自我修复、自我强化的痛苦过程。我们希望中国的这一代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的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同时祝愿中国早日实现崛起!

Tags:   民企的终结:一个杭州打败整个广东,却输给了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打印繁体】【推荐】【举报】【关闭】【返回顶部
上一篇新常态下,哪些新亮点.. 下一篇冯仑:徐明的羞处

版权所有: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研究会本站注册域名:www.gdmyfz.com 技术支持:7153
Copyright © http://www.gdmyf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20026147号
联系我们广告联系招聘信息网上调查网站导航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