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顾问的计与谋
———聚焦“2007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
借脑兼借力
“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已连续举办了6届,这个被广东人直观地称为“洋顾问会”的会议主题,向来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2007年的“洋顾问会”上周又在羊城举行。22名省长经济顾问和观察员齐聚广州珠江边上那幢被誉为“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的标志性建筑里,为广东省政府的决与断献出自己的计与谋。
洋顾问的“计”,对广东来说是借脑;洋顾问的“谋”,对广东来说是借力。
计,最核心的部分是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主持的长达一天的“闭门会议”。全程不对媒体开放,细节内容秘而未宣,只是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一些关键词,包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高层次对外经济合作、平衡创新收益与投资风险、完善创新激励机制等。
好的思维与理念,需要靠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去实现。谋,就是这些顾问所在的机构在广东的最新投资方向,这些,毫无疑问会成为本土业界示范的标杆、模仿的对象。比如,本专题用大篇幅介绍的“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数字创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农村”,都齐齐指向广东未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产业,指出自主创新的方向,指向新的盈利模式。
本土业界应该花些时间来消化和吸收“洋顾问会”。
记得在上两届“洋顾问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本报记者在提问时,询问省长考不考虑将会议向本土企业家开放,当时得到了积极的答案,但举措不尽如人意。
这也迫使记者反思国际咨询会本身的机制问题。在全球化时代的广东,和世界的对话必将继续下去,并且走向深入,国际咨询会的机制,在使这些跨国公司充分参与到提升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的同时,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本土业界“跟风”的积极性,不能不算是一个新的课题。
此间,广东省长黄华华表示,广东的创新刚刚起程。借脑与借力,只是手段,而希望达到的目的则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