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虽然是仅仅两个字的修改,却反映了中国命运的决策者们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质的飞跃,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市场过剩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众多的小河,就是国民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而200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上升为10493元和3255元。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2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增至近25平方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第一大手机用户,并建成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和第二大公用互联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46亿户,在1亿多因特网用户中,宽带高速上网者已过半。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90%以上。
百姓消费最能直接体现民富国强。各项社会事业的迅速发展,为亿万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在城镇,居民家庭买车、买房已成为新的需求亮点,同时,交通、通信、文化、旅游、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以较快的速度在增加;在农村,居民家庭在食品、服装、家电等方面的消费正在不断扩大,家庭消费投资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随着“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策的提出,消费已不再仅仅意味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不再仅仅意味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且关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的落实。
2006年的两会,从数字看,2005年中国贫困人口降至2365万,为1978年的1/10;取消农业税,全国农民减负1250亿元,人均138元;2006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达3397亿元,比上一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增长19.6%,仅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国家财政就投入2182亿元……等等。2007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生产、教育、住房等成为两会中被提及最多的几个词汇。人们可以感觉到:政府正在执行一项规模庞大、涉及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富民政策。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提出,要利用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财政收入增加比较多的机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百姓福利。这是政府职责所系,也是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必然趋势。当然,政府主动通过税制改革,通过减税等制度安排让利于民、藏富于民,也是民富国强的应有之意。
中国非公经济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绝大部分的出口额由私营企业贡献。同时,私营企业创造了中国绝大多数新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了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及利润率。
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各地发展民营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各地纷纷高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2006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1.2亿人,比上年增加1021.4万人,增长9.5%,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