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变奏曲
11年5次变脸,变了什么?
昨日17时,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
以“文/理科综合”取代“X科和文/理科基础”的2010年新高考在考生的一片灿烂笑容中“轻松”落幕,宣告广东高考进入了“大文大理时代”。
是增负,还是减负?
虽然新登场的文/理科综合题目出乎意料的简单,特别是相比起往年考X科考哭的师兄、师姐来说,显得特别“幸运”,但在记者采访的应届高三毕业生中,却超过一半表示“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有X科好”。
不少受访学生认为,“自己的特长科目没有了”,“才能差异被抹杀”。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过多变革使学习压力在不断增大。
“表面上看来是‘减负’,因为X科的可挖深度大,但变成了综合科后,每一科的难度都会降低,考生的压力好像是少了。”培正中学小潘说,“但实际上有两个方面的压力是在变大。”
“一方面,一张卷考三门,涉及的教材就有五、六本。”小潘以今年的综合科举例说,“要把这门学科考好,就相当于要把这些教材以及教材背后的经典习题集都要钻研透,而且将来随着难度加大,这门学科的选拔性要体现出来,那么备考的压力就会加大,甚至比以前单门X科的压力还大。”
另一方面,小潘认为,只要高考指挥棒的性质还在,它的过频变革就会影响到从“0岁教育”到“高三”的整条教学链。“不仅学生会觉得无所适从,而且小学教学改革、中学教学改革也会压力沉重。”
应试,还是素质?
回想起11年前的新生X科,很多中学老师都记忆犹新,因为学校闹起了“教师荒”。
“当时很多中学拿不准怎样组织教学。因为生物和地理是首次列入高考科目,很多学校都缺老师。”华师附中教务处主任吴青回忆,那年华师地理专业和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特别抢手。
根据1999年的政策,考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等X中任意选取一科或多科参加高考。很多学生认为,多考一科就多一条后路,同时“攻”两门甚至三门X科的也大有人在。
而令中学老师们最为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的改革,那一年,高考方案调整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考试模式,计分方式从标准分又改为原始分。
于是,200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考生“挑”容易考的学科去选考,形成了新的偏科,违背了“兴趣”的初衷,更谈不上是“特长”,纯粹为了“应试”。
是更焦虑,还是更理性?
王先生(化名)已在广州六中考场任保安多年,见证着“陪考”爹妈军团人数一年年减少。
尽管有比六中稍热闹的考场,但从各方反馈来看全民高考“焦虑症”正在减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观念。
为什么这样?黄女士认为,升学率持续上升是重要原因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考上大学时,当年升学率仅10%。”如今,她女儿就读的广州六中升学率100%,重点率50%,“上大学简直是闭着眼睛的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退一万步,即使考不上中国的好学校,选读过渡性课程后走出国门的机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