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后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历来得风气之先、领改革之潮的广东省,在教育现代化方面早有实践。去年上半年以来,广东佛山下辖的五区先后通过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成为全省第一个所辖区全部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的地级市。
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佛山闯出独特道路:以教育的城乡一体化、信息化、国际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化水平。教育优先,政府强力推进;城乡统筹,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佛山这种“经济有差异,教育求均衡”的探索,在全省地级市中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系统介绍佛山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教育财富工程、民生幸福工程和智慧教育的经验、成绩和启示。
党政重视 强化督政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动摇
佛山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是佛山历届领导班子对自身的要求。
今年5月17日,履新仅一周的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在视察第二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时提出:“佛山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佛山教育要继续走向现代化”。“大力发展智能教育”写入今年的《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
陈云贤曾将佛山教育的基本矛盾表述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根源是“优质教育发展不够充分”,解决之道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而落脚点就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6年8月,佛山被省政府确定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市后,就大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现代化新路径。各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市级由市长挂帅,各区由区长负责,前所未有的领导行政级别,凸显了佛山进军教育现代化的决心。
尤其近年来,围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佛山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为推手,掀起了更重视教育公平与质量发展、更重视学校内涵特色发展、更重视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设热潮。
教育内涵特色发展之风吹遍佛山各个角落。禅城区张槎街道东鄱小学,是一所外来工子女居多的村办学校,近几年在科技创新项目上惊喜不断。2008年该校学生的科技项目代表广东省参加第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也慕名前来报道。“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教育现代化的强势推进,可以说就没有我们学校今天的成就。”该校杨校长感叹。
正是基于始终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佛山上下形成党政重教、全民兴教的氛围。
今年6月23日,在《广东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之际,省长黄华华专程到佛山考察教育工作,“不错!”、“这个值得推广!”黄华华省长对佛山的教育现代化给予了充分肯定。
黄华华省长的考察路线,囊括了佛山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既有乡镇初中南海狮城中学,又有民办小学佛山实验学校;既有代表佛山教育优势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南海信息技术学校,又有追求教育公平的特殊教育学校佛山启聪学校。“乡镇中学的现代化设施”和充满内涵的办学特色,民办小学的“优秀师资”和“素质教育”成果,黄华华都给予肯定。特别是了解到南海信息技术学校采取“前厂后校”的办学形式,有超200家的企业与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厂学一体后,黄华华称赞:“前厂后校、校企结合的办学方式非常好,值得推广,能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五区同创 城乡统筹
坚持不懈追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佛山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分两步走,2009年四五月间,顺德、禅城、南海三区率先顺利通过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今年5月,高明和三水区也迈入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行列。
高明区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创建,还被省政府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组称为:“有代表性、有普遍性。”“尽管高明的经济不及顺德、南海等区,但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逐步赶上经济发达区的步伐。这对珠三角相对后发的县区,以及珠三角以外的欠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意义。”评估组专家表示。
“我们选准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就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走城乡统筹发展道路。”佛山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汪崇伟说:佛山对教育各项投入尤其是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保证“不差钱”,连续几年,全市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都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组数字可以反映财政优先投入教育的情况:2008年佛山市在校生生均公用经费小学为820.36元,初中1242.29元,高中1546.63元,中等职校2633.91元。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则分别为616.28元、936.38元、698.28元和911.71元。
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为加强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2至2007年,佛山共投入21.25亿元用于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中小学353所,新建、扩建中小学129所。2008年起,佛山实施了第三阶段学校布局调整。
目前,全市100%的学校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验收,99.6%的学校通过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73.1%的学校通过了义务教育优质学校验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南海区,还是相对后发的三水区,老百姓都会自豪地说:“在这里看见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
更为可喜的是,佛山教育信息化异军突起。仅2008年一年,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就达到1.555亿元。如今,全市100%的学校实现了网络通、信息通、管理通、资源通、教学通;87%的教室实现了多媒体化,生机比达到6:1,师机比1:1。
南海官窑中心小学是佛山众多乡镇学校之一,2007年借“香港———南海远程教育项目”启动的东风,成为第一个试点学校,建立连通北京、上海、香港、马拉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远程教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南海区像官窑中心小学这样建设了远程教室的学校已有30多所。
与此同时,佛山通过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校长教师培训,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2008年8月,佛山评选出首批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各区也相应启动“三名”工程的培养和评选,全面带动校长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家长曹先生对佛山重视义务教育的感触深刻:“明显感觉到学校不同了,比如开学典礼的时候新的多功能报告厅可以坐下所有家长,小学老师的学历越来越高,各国的学生来学校交流,我替小孩高兴啊。”
体制改革 以人为本
“软硬兼施”探索现代教育管理制度
综观佛山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部改革创业史。佛山教育的改革体现“软硬兼施”的特点:软件方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积极打造教育人才高地;硬件方面则创新教育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的矛盾。
“以人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机制使教师队伍有了活力;扶持与激励机制赋予教师队伍更大的前进动力;而科学的分配机制则为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三者缺一不可。”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汉波这样诠释佛山教师管理思想。佛山无时不在强调,要为教师的成长、为人民教育家的成长营造一个优越环境。
在建设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佛山五区先后确立了公办教师公开招聘的阳光制度,凡进必考,在全国范围内海选优秀人才。
慕名而来的苏老师放弃省会城市武汉,甘愿到南海大沥教书,“就是冲着工作生活环境优,成长发展空间广,学习提高机会多。”如今苏老师已经通过竞争上岗成为一名能干称职的中层骨干。
不仅教师,校长全面竞争上岗也成为佛山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佛山各区都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和中层干部的竞争上岗机制,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全面优化了教育管理干部队伍。
为了使优秀校长和教师引进来、留得住,佛山不惜巨资投入,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教师交流与帮扶工程等。佛山教师参加海外基地培训、高等院校基地培训、名师基地培训,蔚然成风。
同时,切实解决教师的待遇,为教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仅2009年,佛山就解决了607位中小学代课教师入编问题。同时实施义务教育绩效工资,积极推进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
教师待遇的提高,得益于教育投入机制的创新。全市各区不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区、镇(街道)职责明确、比例清晰的教育投入管理机制。以南海区为例,该区同时大力进行高中阶段布局调整,原来的镇属高中,在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办学经费全部由区政府负责。
通过三年的改革与调整,佛山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日趋合理,预算内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免费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发展,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得到切实保障。与此同时,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日益完善,教学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改革不会止步,就在前不久,佛山刚刚获批成为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佛山教育的未来备受期待。
链接
三阶段锻造教育“财富工程”
佛山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之旅,就是凝政府之神、集全民之力,专心致志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发展教育的“财富工程”锻造之旅。
第一阶段:大普及
1988年,率先普及初中教育,成为全省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市之一;200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比全省提出的2011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快了10年,在全国领先。
第二阶段:大提升
2001年-2005年,通过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及规范化学校建设,硬件设施获得大提升。2005年,佛山市建成广东省第二个教育强市,全市五区和所有镇(街)都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区、强镇。
第三阶段:内涵发展
2006年省政府批准佛山为广东省第一个教育现代化试点市,佛山教育从规模普及和硬件提升上,全面转向优质均衡的内涵发展。2009年上半年以来,佛山市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先后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成为全省第一个所辖区全部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的地级市。
撰文李晓玲舒悦吴海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