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 (记者/谭志红 实习生/李颖芳)记者从昨日举行的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东莞力争2012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到37%以上。市委书记刘志庚在会上表示,从政策到审批,再到融资和产业整体素质,民营经济发展存在四大难题。针对个别部门人为设置前置审批环节或将审批过程“外包”给指定的中介机构谋私的行为,刘志庚坦言“企业苦不堪言”。
最大差距和最大潜力均在民营经济
昨天的会议透露了东莞民营经济的“家底”:去年末,东莞市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82家,民营企业集团90家,注册资本110亿元;全市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有425家,其中超10亿元的14家,超50亿元的1家。
去年,东莞民营企业纳税过亿的有6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2家。全市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56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003家。全市2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75%;1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78%;全市306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中,6成以上为民营企业所拥有。今年东莞有7家企业,进入了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
尽管成绩喜人,但刘志庚认为,和一些先进城市相比,东莞最大的差距在民营经济,最大的潜力也在民营经济。
刘志庚说,现在引进外资越来越难了,该引进的都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要“两手抓”——抓外资的同时,更要抓紧引内资,如果民企这块没抓好,就会犯错误。
5年培育一批超百亿企业
昨天会议下发的《关于促进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实施意见》(讨论稿)透露,力争2012年,东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到37%以上;2015年,该比重则再提至38%以上。此外,东莞力争用5年时间,重点培育一批超百亿元的地标性企业。
东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5—2009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分别为:31%、31.4%、31.9%、32.5%和35.24%。其中,2005—2008年增长都在0.6个百分点内,而2009年比2008年突然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
考虑到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外资经济下滑幅度较大,而随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加速,外资经济增长逐步回复,因此预计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以约每年0.5个百分点增长,到2012年达37%以上,到2015年达38%以上。
审批谋私利企业苦不堪言
刘志庚称,东莞民营经济发展遭遇四大难题:
一是政策环境。一些部门只停留在“转发”上级文件的层面,没有真正帮企业解读政策,更谈不上用活政策,这使得政策落地难,政策的引导也不够。
二是审批障碍多。审批多、效率低是民企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个别部门人为设置前置审批环节,重处罚轻服务,程序繁琐、效率低下,企业苦不堪言。而有些部门甚至将审批过程、初审权限“外包”或捆绑在某些制定中介机构,为自己谋私利,企业意见很大。
三是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是民营经济最突出软肋。东莞民企主要集中在酒店、房地产等配套性产业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环境消型企业,其中纺织、服装、造纸、家具等产值比重前十名的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量的八成。这反映了一些民企尚存在“思维模式守旧、从业模式相对落后、组织模式相对滞后”等问题。
四是融资难,这是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老大难”问题。民企拥有可抵押的资产比较少,而且多数企业土地、物业等资产都没有办证,加上管理不够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放贷,必然制约其发展。